围墙的文化和社会性转变——从里坊制到门禁社区

墙被认为是具有保护性和排他性的空间边界,同时是一种隔离的符号。伍尔德喜仁龙(Osvald Siren)在描述中国城市时,曾经提到墙的无处不在:“墙连接着墙,连着还是墙,这形成了每个中国城市的基本构架。哪些墙包围着空间,并且将空间划分成为地块和大院,这标志着中国社区区别于其他结构的基本特征。”
墙一直从古代延续到现在,大型的城墙逐渐消失或被遗留为历史遗迹,而作为“空间小碎片”的围墙延续了下来,将城市分割成一块块的“空间碎片”,人被分开成了“墙内人”和“墙外人”,而墙的界限分割了墙内外的认知,使得墙内的人群结构同质化逐渐形成一个相互认同的群体,而墙外则被视为“他者”(the other)的存在。从古代的里坊到现代的门禁社区,由于社会结构的改变,墙的社会性和文化性特征发生了重构,墙的社会控制功能减弱,出于个体安全和归宿的需求增强,墙的构建机制逐渐由权威型主导转向资本型主导,同时使得墙的空间结构发生了重构。

围合的墙——躲避风险的归宿

墙是空间的物质载体,构造了实体性空间,使得空间定格在具体的范围中。墙的内部空间得以维持稳定的社会文化空间,在围合的墙内,一切都可以被控制和安全地构建起来。林蔚(Arthur Waldron)在关于中国长城的研究中,提出中国最早的墙可能是为了家庭之间的分隔而建起的。随后,墙的作用被延伸而用于围合村庄和城镇。
墙在早期的功能主要是用来规避外界不确定的风险而营造的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人类为了逃避不安定的自然逐渐建起来了墙。“家”的构建是通过创建“边界”来实现的,墙不仅仅是物质性的边界,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建构,它构建了“家”,使“家”在空间结构上得以体现。
“家”的概念运用不仅仅是强调个人与地方的情感依恋,还强化了与外界的对立,为了强化和维护这种身份统一的幻象,围墙外面的人被构建为“他者”,陌生人和“非家人”。 詹纳(W.J.F.Jenner)认为从连绵万里的长城到几十米高的城墙,再到城市中的基本单元四合院,墙都在努力扮演者将“他者”排除在外,长城将外国人排除在中国之外,城墙将农民排除在城市之外,院墙将外人排除在家庭之外。构建起共同的“他者”概念从而加强对群体的认同。
随着历史的变迁,古代的大院逐渐隐退,但它的墙却以一种新的方式延续下来——门禁社区。随着资本的发展,实体空间竞争的矛盾被激发,人们开始选择“簇拥而居”,而在空间选择上,资本使得相似身份的人群在空间上得以“簇拥”同时过滤掉“那些不达标的个体”。特别在资本驱动下,为了给予个体“家”的依恋,“家”的概念被大量构建起来,“墙”也大量的建立起来。

封闭的墙——我与他者的边界

围墙或篱笆作为边界的物质性载体,它分隔了空间,同时也分割墙内外的相互认知,对墙内人来说墙内为家人,梦幻乐园,墙外为混乱,吵杂的“他者”。 墙阻隔了认知空间的连续性,使得实践认知在边界处断裂只剩幻想的延续。

规整的墙——社会空间结构的构造

詹纳(W.J.F.Jenner)认为墙在中国历史演变中的意义在于围合、限定和社会控制。Huang 认为,围墙之所以在中国社会中长盛不衰,缘于政府长期以来在居住区层面的政治控制,而门禁社区正是这种政治控制的体现。

读书笔记

参考文献

  • Low S . Behind the Gates: Life , Securi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n Fortress America 1 New York: Rout le dg e,2003
  • Davis M . 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of Los Angeles 1 New York: Verso , 1990.
  • Sibley, D. Geographies of exclusion: society and difference in the West[M]. London: Routledge, 1995.
  • Dixon, J. Contact and boundaries: ‘Locating’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J]. Theory & Psychology, 2001, 11(5): 587-608.
  • Young, M. House and home: feminist variations on a theme, in Intersecting Voices: Dilemmas of Gender,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cy[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134 –164.
  • Breitung, W. Borders and the city –Intra-urban boundaries in Guangzhou (China). Quaestiones Geographicae[M]. Poznan: 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 Press, 2012.
  • 加藤繁: 《中国经济史考证》 第1 卷, 台北华世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 464 页。
  • (清)曹寅等编纂: 《全唐诗》, 中华书局 1960 年版,第 5041 页。
  • (宋)宋敏求: 《长安志》卷 7,中华书局 1990 年影印本。
  • (五代)王溥: 《唐会要》卷 25,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 但“有故者不坐”。 (唐)长孙无忌: 《唐律疏议》卷 26《杂律》, 中华书局 1993 年版。
  •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卷 15,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 (清)曹寅等编纂: 《全唐诗》, 第 979 页。
  • (五代)王溥: 《唐会要》卷 86
  • (五代)王溥: 《唐会要》卷 86
  • (唐)张九龄: 《唐六典》卷 20,中华书局,1992 出版。
shikanon wechat
欢迎您扫一扫,订阅我滴↑↑↑的微信公众号!